往期资讯
第016期
2016-3-22
[本期主题]
建设 十三五能源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面向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需求,针对能源与环境战略、能源政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推动能源经济、能源环境、能源政策与管理等学科的应用与发展;为政府制定能源环境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国能源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培养能源经济、能源政策与管理领域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建设与国际一流同行机构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
[头条新闻]
2044俄石油面临枯竭,十三五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CEEP-BIT   2016-3-22
【国际新闻】 
1.日本:通过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叫停老式电站
  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本月召开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总部会议,通过了包含具体措施的减排计划:日本的减排目标是使203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年减少26%。
  据报道,2015年年底的全球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后,日本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国内的减排方案,计划要求排放量较大的电力行业进一步减排,并敦促普通家庭及办公场所通过节能努力减少约40%的排放量。该计划在征求公众意见后将在5月的七国集团(G7)伊势志摩峰会前由日本内阁会议正式敲定。关于火力发电站这一日本国内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计划提出将制定涵盖排放量特别巨大的煤电在内的发电效率标准,关停一批设备陈旧、效率低下的发电站。计划还提出,将促使普通家庭及办公照明全部更换为效率更高的LED光源,增加家用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的使用,并推进住宅的隔热改造。
  除了到2030年的减排目标外,计划还提出了力争到2050年减排80%的长期目标。
2.澳大利亚建世界首座太阳能供电站
  澳大利亚运输燃料供应商加德士(Caltex)公司在该地区建立了世界首座太阳能供电站。
  加德士太阳能供电站建立在西澳大利亚州的普莱斯(TomPrice)及昂斯洛(Onslow)地区,该供电站地处偏远,不具备输电线路,距离最近的主要城镇也需要数小时车程。该供电站仅配备了燃料泵及太阳能电池。得益于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德士公司利用太阳能电池储存能量转化为电力,可保证为柴油车24小时供电。
  加德士西澳大利亚州网络开发经理LeonCalvetti表示,“在偏远地区设立汽车供电站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怎样获取燃料,而在于怎样给燃料泵充能以使燃料输入汽车储能器。这里每天只有少量消费者路过,运行发电机是一件非常昂贵且低效率的事情。”车主可使用信用卡支付充电费用,因此该供电站甚至不需要正式员工。
  加德士太阳能供电站还可实现自由移动。在未来某一时刻,如果当地对柴油车不再有需求,那么该公司可以将供电站所有设备卸下,用卡车托运至其它地方。太阳能供电设备可以给长期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3.与中国公司谈判失败俄石油将目光转向印度
  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伊戈尔·谢钦一个月内二度访印,期间与三家印度石油公司就万科尔石油公司多达23.9%的股权出售主要条件达成一致。万科尔油气田(蕴藏3.61亿吨石油和冷凝物以及1380亿立方米天然气)是近年来最大的已开采油气田之一,也是俄罗斯石油公司的重要资产。
  分析人士认为,整个交易价值20亿-25亿美元。万科尔石油公司目前完全属于俄罗斯石油公司,但早在去年9月就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达成一致,以13亿美元的价格对其出售15%的股权。这笔交易已经签订,根据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说法,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此外,根据谢钦16日签署的备忘录,ONGC或将持股份额提高至26%,这样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占股将变为50.1%。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西方制裁迫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加快寻找东西伯利亚关键项目的合作伙伴,而油价下跌令这一过程步履维艰。起初中国公司被视为项目的战略伙伴,因为万科尔是通过东西伯利亚管道对华供油的主要资源基地。2014年11月,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7.88 +0.00%,买入)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签署了万科尔10%股权出售的关键参数的协议,但交易本身并未进行。
4.俄罗斯哀叹:石油资源2044年耗尽
  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环境部长宣布,俄石油产量将从2020年开始减少,但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将于2044年消耗殆尽。
  据报道,俄自然资源和环境部长谢尔盖·东斯科伊(Sergey Donskoy )表示,目前俄罗斯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约为290亿吨。从理论上讲,这些石油资源是可以从地下开采的。总体看,俄罗斯石油难采储量份额不断增加,如果开采效率和开采技术没有创新,传统石油储量开采速度将在2020年开始下滑。
  2015年,初步计算俄罗斯原油产量(不含凝析气)约为5.05亿吨。这种储量可以持续57年。然而,专家证明已探明的储量其实只有上述总储量的一半,约为140亿吨,将仅仅能持续开采28年时间。
 
【国内新闻】
1.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提出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同时,提出“十三五”期间能源领域八大重点工程。
  八大重点工程分别为:一是高效智能电力系统;二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三是可再生能源,开工建设常规水电6000万千瓦;四是核电;五是非常规油气;六是能源输送通道;七是能源储备设施;八是能源关键技术设备。
  在第二大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国家提出实施煤电节能减排与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与节能改造,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
  在第三大工程可再生能源中,国家提出以西南水电开发为重点,开工建设常规水电6000万千瓦,统筹受端市场和输电通道,有序优化建设“三北”、沿海风电和光伏项目,加快发展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
  对水电开发,规划草案强调,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以重要领域龙头水电站为重点,科学开发西南水电资源。
2.我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扩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发文进一步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扩围后试点将覆盖全国18个省级电网和1个区域电网,标志着我国输配电价改革全面提速。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自2014年首次在深圳市启动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以来,我国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去年在蒙西、安徽、湖北、宁夏、云南、贵州6个省级电网开展了先行试点。
  今年,将北京、天津、冀南、冀北、山西、陕西、江西、湖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12个省级电网,以及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的电网和华北区域电网列入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说,积极稳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对网络型自然垄断的电网输配电环节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核定输配电价,将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3.中国将严控风电弃风严重地区电源建设
  国家能源局17日对外发布通知提出,将严格控制风电弃风严重地区各类电源建设节奏。在电力供应严重过剩且弃风严重的地区,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应研究暂停或暂缓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类电源核准建设的措施,避免弃风情况进一步恶化。
  其中,弃风较严重或弃风率增长较快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2016年度暂不安排新增常规风电项目建设规模。
  国家能源局当日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度风电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通知分析指出,去年“三北”地区风电弃风限电问题进一步加剧,弃风电量达到339亿千瓦时;全国风电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下降到1728小时,比2014年下降165小时。从电力供需形势和电力运行现状看,今年“三北”地区风电消纳形势依然严峻。
  通知还明确,2016年,国家能源局将以甘肃作为解决弃风限电问题的试点省,力争基本解决甘肃省弃风限电问题。
 
(主要新闻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国际电力网、国家能源局、凤凰网、中国新闻网)
原文地址:http://www.ceep.net.cn/xwdt/qqnyxw/77768.htm

1
[信息详情]  

学术成果(一)
来源:CEEP-BIT   时间:2016-3-22
Source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change: A decomposition and disaggregation analysis based on global 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icator and endogenous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Wang K. 2016

【Abstract】
The measurement of carbon productivity makes the effor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ccountable and helps to formulate policies and prioritize actions for economic growth,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control. Previous studies arbitrarily predetermined the directions of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in calculating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indicator, and the traditional carbon productivity indicator itself is not capable of ide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energy driven carbon emissions in carbon productivity change. Through utilizing an endogenous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selecting approach and a global productivity index, this paper proposes a global Luenberger carbon productivity indicator for computing carbon productivity change. This carbon productivity indicator can be further decomposed into three components that respectively identify the best practice gap change, pure efficiency change, and scale efficiency change. Moreover,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indicator is shown as a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carbon emissions productivity indicators that account for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fossil fuel driven carbon emissions toward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nge. Our carbon productivity indicator is employed to measure and decompose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nges of 37 major carbon emitt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over 1995-2009.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1) endogenous directions identifying the largest improvement potentials are noticeably different from exogenous directions in estimating the inefficiencies of undesirable outputs. (2) Carbon productivity indicator calculat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emission structure provides a more significant estimation on productivity change. (3)The aggregated carbon productivity and the specific energy driven carbon productivit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 over our study period which ar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echnical progress. (4) Empirical results imply that policies focused on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energy utilization and carbon control technologies might not be enough;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encourage technical efficiency catching-up and economic scale management.
原文地址:http://www.ceep.net.cn/zxcg/qklw/77654.htm

2
[信息详情]  

学术成果(二)
来源:CEEP-BIT   时间:2016-3-22
Sources of energy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7-2012: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icator
           Wang K, Wei YM. 2016.

【Abstract】
Given that different energy input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production and that energy policy decision making requires an evalu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 in individual energy input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scop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utilization of specific energy input, this study develops, based on the 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icator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s, an aggregated specific energy productivity indicator combining the individual energy input productivity indicators that account for the contributions of each specific energy input toward energy productivity change. In addition, these indicators can be further decomposed into four factors: pure efficiency change, scale efficiency change, pure technology change, and scale of technology change. These decompositions enable a determination of which specific energy inpu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energy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which of the four factors is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of energy productivity chang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 energy productivity change over the period 1997–2012 indicates that (i) China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may be overestimated i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omitted; (ii) in regar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specific energy input toward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oil and electricity show positive contributions, but coal and natural gas show negative contributions; (iii) energy-specific productivity changes are mainly caused by technical changes rather than efficiency changes; and (iv) the Porter Hypothesis is partially supported in China that carbon emissions control regulations may lead to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原文地址:http://www.ceep.net.cn/zxcg/qklw/76834.htm

3
[信息详情]  

郝宇副教授:煤炭消费占比将持续下降
来源:CEEP-BIT   时间:2016-3-22
编者按: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更准确的说是在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有可能达到峰值,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测算,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到2017年可以下降到62%左右,到2020年有望下降到58%~60%,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降至50%左右。

  郝宇表示副教授,“能源新常态”主要表现为能源需求总量增速持续放缓,能源需求结构加速转型,能源效率明显提升,能源消费特点区域化、板块化现象明显,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环境逐步改变,以及能源价格将长时间低位运行。
  诸多数据表明,具备上述六大特征的“能源新常态”已经成为现实。《报告》提出,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更准确的说是在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有可能达到峰值,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
  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
  实际上,我国距离这个目标已经很近。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为66%。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测算,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到2017年可以下降到62%左右,到2020年有望下降到58%~60%,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降至50%左右。
  同是化石能源,石油与煤炭可谓是“难兄难弟”。在各国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石油不仅经历了价格暴跌,还面临其他能源的激烈竞争。
  《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需求量会温和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1.7%,同时石油需求在我国能源总需求中的占比会略微下降,到2020年达到17.6%。
  唯一将会迎来高速增长的化石能源是天然气。《报告》判断,天然气需求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高速增长,天然气需求占比有望从2014年的6%提升至10%以上,到2030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1%~13%。
原文地址:http://www.ceep.net.cn/xzhd/jsgd/77783.htm

4
[信息详情]  

【碳市场资讯】碳市场与碳交易一周要闻回顾
来源:CEEP-BIT   时间:2016-3-22
【国内碳价回顾】国内碳交易试点价格在9.8-51元之间波动
此前一周,国内碳交易试点价格在9.8-51元之间波动。其中,上海的碳交易价格最低,为9.8元;北京的碳交易价格最高,为51元,在中后期呈现明显波动,由51元下跌至40.41元;其余试点地区碳交易价格保持平稳。

【国际时事要闻】国际能源署: 全球碳排放连续第二年“停滞”
  3月16日,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发布2015年碳排放初步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增速高于3%的前提下,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21亿吨,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发达国家更多使用绿色能源。
  “新数据证实了去年令人惊奇的好消息,现在我们已经连续两年看到了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签署《巴黎协定》才过去几个月,这一数据无疑将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它不仅会影响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全球燃料结构预期。
  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是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国际能源署分析认为,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是碳排放停止增长的主要原因,2015年新增发电的90%来自可再生能源,仅风能就占到一半以上。这反映出全球清洁电力投资迅猛增长,去年达到创纪录的3289亿美元。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速保持在3%以上,这足以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碳排放增长。
 
【国内时事要闻】“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落户深圳
  “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揭牌仪式,19日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简称“交易所”)举行,该中心将全面服务全国碳市场建设,协助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非试点省市碳市场能力建设。
  2014及2015年深圳市碳市场配额交易量分别为192.31万吨及439.2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28%。与2010年相比,2014年636家管控企业碳排放绝对量下降402万吨,下降幅度为12.6,其中的621家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达1080亿元人民币,增幅为39.8%。
  当天还举行了“国内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业务发布会”,由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妈湾电力有限公司和总部设在英国的BP公司签署国内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业务,交易标的达到400万吨配额,这也是全国试点碳市场启动3年以来最大的单笔碳交易。
原文地址:http://www.ceep.net.cn/xzhd/yjxzdt/77819.htm
 
[联系信息]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编:100081
电话:86-10-68918651
传真:86-10-68918651
网址: http://www.ceep.net.cn/
E-mail:ceeper@vip.163.com
联系人:马如意





中心微博二维码





中心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