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资讯
第035期
2020-5-11
[本期主题]
学术 动态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面向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增进对能源、气候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为政府制定能源气候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并建设与国际一流同行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 
[头条新闻]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CEEP-BIT   2020-4-15
  2020年4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后巴黎时代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自我防护策略”(Self-preservation strategy for approaching global warming in the post-Paris Agreement era),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并入选Nature重点关注论文(每年Nature系列期刊所有发表论文仅有1%入选)。
  该工作是魏一鸣教授、余碧莹教授、梁巧梅教授等长期合作基础上,在魏一鸣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600)“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综合评估模式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71521002)等国家任务支持下,形成的研究成果。魏一鸣教授是该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合作者包括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的国际研究团队。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国集体行动。2015年12月,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并明确了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度的目标,并将1.5度温控目标确立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努力方向。《巴黎协定》规定各缔约方每五年提交一次“国家自主减排贡献”(NDC),由各国自主制定减排目标。但现有多数研究表明,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无法满足2度和1.5度温控目标的要求。为使NDC与全球温控目标不断趋近,《巴黎协定》设置了动态评估机制,要求各国依据自身减排能力逐期增加减排量。然而,出于短期经济发展考虑,国家或地区可能拒绝增强短期行动力度,这对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量化温控目标下的各国行动方案对应的潜在收益和成本,有助于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为实现长期温控目标以避免巨额损失,魏一鸣教授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简称:C3IAM)”,在综合考虑技术发展和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和避免的气候损失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在后巴黎协定时代能够实现各方无悔的最优“自我防护策略”。研究发现,尽管实现2度和1.5度目标需要付出一定的前期成本,但是如果当前的减排努力(NDC)不加以改进,到本世纪末与实现温控目标相比,全球总计将会失去约127至616万亿美元的收益;如果各国不能实现当前的NDC,预计全球错失的收益将可能达到150至792万亿美元。
  在“自我防护策略”下,全球将于2065-2070年实现扭亏为盈。本世纪末所有国家和区域都有正的累计净收益,有望达到2100年GDP的0.46%至5.24%。各国平均净支出小于年度GDP的0.57%,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有限。温控目标下,全球大约需要18-114万亿美元前期投资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扭亏为盈。其中,G20集团国家需要付出约16-104万亿美元前期投资;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等相对脆弱的国家和地区需要1.35-9.77和0.06-0.31万亿美元资金投入即可在2060-2075年和2030-2035年前实现扭亏为盈。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国家自主减排目标缺乏雄心。为了实现长期温控目标和经济收益,2030年,全球需要在现有NDC基础上进一步减排19-29和28-30吉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实现2度和1.5度温控目标。所有国家和地区均需在现有NDC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减排力度。其中,日本、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本世纪中叶之前需要实现净零排放。
  研究团队基于模型结果,编制了后巴黎协定时代实现温控目标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改进的全球方案;预测了不同方案下各国扭亏为盈的时间;量化了实现扭亏为盈的前期投资,为NDC目标更新、全球盘点以及国家间资金和技术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前,魏一鸣教授团队曾先后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Sustainability等4份 自然子刊发表研究长文。 
  论文DOI: 10.1038/s41467-020-15453-z.
  原文下载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453-z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ceep.null

1
[信息详情]  

魏一鸣教授领衔的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
来源:CEEP-BIT   时间:2020-3-31
  2020年3月30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鸣教授团队的成果《中国经济增长和家庭碳足迹》,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该工作是魏一鸣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600)“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综合评估模式研究”的成果。魏一鸣教授是该文的通讯作者,北理工博士毕业生、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助理教授 米志付博士是论文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著名的《斯特恩报告》作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教授等多位国际学者。
  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无贫穷、减少不平等和减缓气候变化。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该文章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上述目标的作用,发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而且促进了家庭碳足迹的公平性。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个人、家庭、组织、活动或产品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总排放,被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收入水平、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家庭的碳足迹存在很大差异。该研究核算了中国30个省份不同收入组家庭的碳足迹,探讨了减缓气候变化、消除贫困和降低不公平性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减缓气候变化与降低不公平性协同治理机制。
  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收入家庭的碳足迹差异较大,富裕地区的人均碳足迹较高。2012年,收入最高的5%人口贡献了全国17%的家庭碳足迹,而收入较低的50%人口仅贡献了25%。从城乡视角看,201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3%,贡献了全国74%的家庭碳足迹。城乡差异巨大,城市人均家庭碳足迹为2.8吨,是农村人均碳足迹的2.5倍。
  研究还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家庭碳足迹的公平性。从时间跨度看,中国碳足迹基尼系数(该系数越小意味着越平等)从2007年的0.44下降到2012年的0.37。从空间视角看,富裕地区的家庭碳足迹公平性相对较高。例如,2012年,天津、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人均GDP均超6.8万,其碳足迹基尼系数也相对较低,分别为0.19、0.16、0.14和0.18。相反地,欠发达地区的碳足迹基尼系数相对较高。例如,贵州的碳足迹基尼系数为0.38。
  此前,魏一鸣教授团队曾先后在 Nature Energy,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三份 自然子刊发表研究长文。
  论文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0-0504-y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176888.htm

2
[信息详情]  

魏一鸣教授团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策略, 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
来源:CEEP-BIT   时间:2020-4-19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鸣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后巴黎时代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自我防护策略”(Self-preservation strategy for approaching global warming in the post-Paris Agreement era),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得到人民网、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美国CBS新闻、法新社、法国24电视台、朝日新闻等20余个国家的40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正面报道。这是国际主流媒体首次对中国学者提出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策略进行全方位报道。
  论文DOI: 10.1038/s41467-020-15453-z.
  原文下载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453-z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177464.htm

3
[信息详情]  

中心博士生姜洪殿赴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开展联合培养
来源:CEEP-BIT   时间:2020-5-5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博士生姜洪殿于2019年9月底赴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IIASA) 开展为期一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CSC国家公派)。国外合作导师为IIASA空气质量和温室气体项目组 (Air Quality and Greenhouse Gases Program) 研究员Purohit Pallav,其兼任瑞士苏黎世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综合评估模型(GAINS)建模、非CO2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减缓、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等。IIASA旨在联络与组织世界各国的学者开展以政策为导向的研究工作,帮助解决单个国家或单个学科难以独立应对的复杂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这类全球性问题。
姜洪殿主要开展能源复杂系统建模、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及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等问题的研究。访学期间,他重点围绕课题“在中国电力部门大规模部署CCS的全局经济影响”展开具体研究。CCS即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是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关键技术选择。由于火电在未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中将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且当前CCS技术仍处于初级示范阶段,因此未来数年内亟需在电力部门大规模部署CCS项目。鉴于此,姜洪殿在留学期间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详细电力技术模块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从全局经济角度评估了不同政策情景下中国电力部门大规模部署CCS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电力部门13%的CCS大规模渗透目标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但如果只单纯补贴而不辅以相应的碳定价措施,则会导致整体减排效果不显著、电力结构逆清洁化发展、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提高等一系列偏离CCS发展核心目标的情况出现;此外,在CCS补贴与碳定价方式相结合的情况下,若辅以等幅降低生产间接税措施,则能够较好地降低GDP损失,并在CO2减排、促进能源节约和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方面产生较明显的正面影响,若进一步配套以渐进式的碳定价纳入方式,逐步覆盖所有部门,则能够使累计GDP损失更小,且各部门利润损失程度改善效果总体更好。
  除开展了上述研究,姜洪殿还积极参加国外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探讨全球为实现1.5/2度温升控制目标采取的减缓策略,包括各国中长期气候变化减缓战略与进展、部门层面相关减缓措施、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协同减排等。通过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他不仅了解了最新的研究动态,还开阔了研究视野,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178086.htm
 
[联系信息]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编:100081
电话:86-10-68918651
传真:86-10-68918651
网址: http://ceep.bit.edu.cn
E-mail:ceeper@vip.163.com
联系人:来薇





中心微博二维码





中心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