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资讯
第036期
2020-8-3
[本期主题]
学术 动态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面向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增进对能源、气候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为政府制定能源气候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并建设与国际一流同行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
[头条新闻]
能源与气候经济学科2020夏令营圆满结束
CEEP-BIT   2020-7-21
  2020年7月17日至19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科夏令营活动顺利开展。本次夏令营首次采用线上形式进行,有来自重庆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同学参加,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为主要组织方。通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和流程优化,此次活动让每位参营同学都深入了解了北京理工大学在能源与气候经济学科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办学实力。
  7月17日上午,夏令营同学“云参观”了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期间,中心师生介绍和展示了由中心自主开发的国家能源模型集成平台,使大家对中心研究工作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了解。
  7月17日下午,5名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博士生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和相关研究工作,包括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碳减排机制、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其转型路径和效果、能源需求预测、碳捕集与封存等,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和踊跃提问,中心学生与参营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7月18日上午,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3位老师开展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沈萌特别副研究员从微观视角介绍了行为科学与智慧能源管理的前沿问题,赵伟刚特别副研究员讲解了新形势下能源需求分析及预测的挑战,廖华教授介绍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三位老师的报告由浅入深,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学术性,同学们收获颇丰。
  7月18日下午,夏令营同学进行了个人展示,重点介绍了自己在能源与气候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让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充分了解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月19日上午,通过“云参观”校史馆和主楼,夏令营同学深入了解了北京理工大学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至今的发展历程,以及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办学条件。闭营式上,袁潇晨老师宣读了优秀营员名单,并欢迎所有参营同学都能在将来加入到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2020年能源与气候经济学科的夏令营结束了,但同学们与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缘分才刚刚开始。诚挚欢迎各位优秀学子加入CEEP-BIT大家庭,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182638.htm

1
[信息详情]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Keywan Riahi研究员应邀做客中心
来源:CEEP-BIT   时间:2020-7-11
  2020年7月8日下午,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Keywan Riahi研究员应邀做客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并作题为Advancements in Energy and Climate Scenario Research的在线报告。报告由余碧莹教授主持,百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Keywan Riahi教授是IIASA能源项目主任,主要研究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长期模式,特别是能源系统的演变,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与能源相关的全球变化,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关的未来发展和应对策略。Riahi教授主导了大量国际研究工作,包括由欧盟资助的“探索国家及全球行动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ENGAGE)”及“连接气候与发展政策-基于国际网络和知识共享(CD-LINKS)”等项目。他还担任IPCC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协调人(Coordinating Lead Author)。自1998年以来,他已担任多个国际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和评论编辑,如全球能源评估报告(GEA)、世界2050报告(TWI2050)及IPCC报告,包括IPCC第三、四、五次评估报告,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碳捕获与封存特别报告(SRCC)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SRREN)等。他在Nature,Nature Energy,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h-index高达89,累计他引近60000次。
  在此次报告中,Keywan Riahi教授介绍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前沿,包括:为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1.5℃及2℃温控目标全球剩余的排放空间,以及当前国家自主减排贡献(NDC)目标的差距;为实现温控目标所需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及CCS、能源传输分配与储存、化石能源开采与发电等技术的投资目标;从需求侧引导行为转变可实现的低需求情景及其减排效果;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脆弱和暴露热点及人群评估;以及气候政策与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间的协同和冲突关系。报告内容十分精彩,大大拓宽了师生的研究视野。
  最后,报告主持人及与会师生同Keywan Riahi教授开展了深入讨论,针对报告内容交流了诸多新的研究问题,包括是否应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收益(避免的气候损失)纳入气候相关投资决策,以及如何将新技术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纳入到能源需求相关研究等。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182111.htm

2
[信息详情]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0气候投融资全球征文正式启动
来源:CEEP-BIT   时间:2020-7-2
  2020年7月2日,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管理与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2020气候投融资全球征文活动”在国家低碳日主场活动线上仪式中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李高致辞。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先生,耶鲁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教授(前墨西哥总统)Ernesto Zedillo先生分别通过视频为活动寄语。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唐葆君教授受邀以云视频形式对征文活动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活动主办单位之一——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的工科优势和“工理管文”多学科综合的特色,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能源市场与碳市场、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能源供应与消费、效率与节能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特别是在低碳投融资、碳交易市场、能源市场机制建设、碳金融产品开发及应用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科学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Nature Energy,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是一支多学科背景交叉的研究队伍,中心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国际气候经济综合评估建模联盟(IAMC)53个机构成员之一。据全球著名的经济学文献库RePEc/IDEAS的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5月),中心在能源经济领域全球排名第11,在环境经济领域的全球排名第16。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能源环境系统工程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在包括5份《自然》子刊在内的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40余本,在低碳投融资、能源经济与管理等领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专门人才,积累了大量结构化基础数据,支撑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
  本次征文活动旨在汇集全球智慧,促进形成气候投融资的研究氛围。活动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爱丁堡大学商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与项目管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广东润碳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环莱茵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气候工作基金会、美国环保协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特别支持。国内外20余所知名院校及12家权威期刊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181600.htm

3
[信息详情]  

时间利用研究发现:E-Life的普及可能使家庭能源消耗增加约18.1%
来源:CEEP-BIT   时间:2020-6-12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余碧莹教授和硕士生杨晓娟等共同在Ecological Economics 上发表关于时间利用行为和家庭能源消耗因果关系的论文。
  目前,世界居民部门能源消耗量(不包含私人交通)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1.9%,且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为了实现全球节能减排目标,讨论和推动居民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居民能源消费是为满足居民日常活动而产生,由居民活动结构、活动时间、活动空间以及完成各项活动所用设备这四个维度决定,即居民时间利用行为。基于时间利用视角研究居民能源消费,从活动需求入手研究居民在何时、何地开展了何种活动,活动所需设备以及最后由设备产生的能源消耗情况,可描述从最初的需求产生到最终的能源消费全过程,为识别从根本上减少能源消耗的途径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时间利用视角诠释居民能源消费的形成机理,提出基于时间利用视角的居民能源消费核算方法与思路,探究不同维度变化对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并以中国为实证背景,拓展现有发达国家采用的时间利用调查框架,从活动结构、时空分布、同伴人员、活动所需设备等多个方面调研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行为,最终收集1025个家庭成员时间利用调查的有效数据。基于该数据,本文揭示了中国城乡居民的活动模式特征和居民能源消费情况;识别了居民高耗能活动、高耗能时段、高耗能场所、高耗能设备种类以及高耗能群体;并进一步评估ICT技术引起的活动空间变化以及设备燃料和效率变化相关的措施带来的节能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居民每天有64.8%的时间发生在住所内,其人均年耗能量约为492.5kgce,中国家庭年均耗能量约为1520.6kgce。其中,烹饪活动消耗的能源最多;7~9点、11~13点和17~19点是主要的高耗能时间段;睡觉休息、食物准备及清理、使用媒体休闲、工作、用餐饮食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是主要的六大高耗能活动;家庭税后年收入在21万以上的女性、无业人员、女公务员、农村女性、15岁以下或60~64岁的居民等均是高耗能群体;柴火灶、煤气炉、采暖火炉、天然气取暖设备/燃气地暖、热水器、电视等均为高耗能设备。通过推广高能效设备以及消除非主要活动中的设备使用量,可减少3.5%~13.2%的能耗;此外,即使避免了相关活动的出行能耗,线上活动和服务(E-life)的日益普及也可能使家庭能耗增加约18.1%。
原文地址:http://ceep.bit.edu.cn/xwdt/zxxw/180706.htm
 
[联系信息]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编:100081
电话:86-10-68918651
传真:86-10-68918651
网址: http://ceep.bit.edu.cn
E-mail:ceeper@vip.163.com
联系人:来薇





中心微博二维码





中心微信二维码